经销商为何总是“围观”?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很明显:专业展会、厂家招商会好,很多经销商只是看看,没有代理的欲望。经销商是在找更好的品牌吗?还是同质化产品太多,没有代理的理由?还是厂商政策吸引力不够,还在观望.而那些做代理品牌的,一两年就换一个新品牌,反映出代理品牌的寿命越来越短?看的人那么多,真正的经纪人那么少。观望情绪浓厚的原因是什么?
“看”是必须的。
在日化行业,企业召开各种名目的营销会,有的在游艇上,有的在人民大会堂,目的只有一个,招商引资。为了吸引经销商签单,他们也是各出奇招。有订金条的会,也有订奔驰的会.有专家夸张地形容,如果现在就能上月球,相信日化行业的精英们一定会把月球作为企业营销会议的主战场,他们可以搞一个噱头,叫“参加会议,到月球旅游”。
公司慢慢发现,所有的经销商都只是“只看不买”。经销商不再轻易为优惠政策激动,也不再奢望送金条,坐奔驰。招商引资的效果越来越差。太原经销商高告诉记者,虽然他手里有很多品牌,但还在不断寻找新的。用他的话来说,“我的任务就是不断寻找新的品牌来取代旧的,但我还是看了很多品牌,代理很少。真正能打动我的品牌不多。”
各种展览也好不到哪去。长春美容美发商会副会长、港雪如美容连锁机构董事长李冯组织了一行7人“观摩”博览会。“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参观,不是签单。我们前期已经预定了几个观摩项目,方便一次性参观展览”。组团“观展”的经销商不在少数。不再是过去随意逛展会看能不能遇到合适的品牌,而是变得有目的有计划,不轻易决定代理品牌。
“围观”来自理性的回归。
国内很多化妆品厂商推出一款新产品,用诱人的政策和独家销售吸引人,开始获得很多经销商的青睐。第一年,销量疯狂增长;第二年,他们盲目无限提高销售目标;第三年,他们发现达不到预期的销售目标,开始收缩,降低成本。价格一降,经销商和加盟店都不甘心,纷纷掉头弃牌。所以在经销商看来,品牌的淘汰
“我并不是不想充当代理人。并不是我发现现在的厂商都不认真。给我优惠政策和奔驰有什么用?羊毛出在羊身上。他越是低价给你货,降低成本,他的产品质量就越不可靠,用不了多少年。”山东威海经销商于涛说出了很多经销商的心声。
早期的暴利模式已经过去,经销商经过无数次的教育,终于学会了理性和谨慎。广州巨人化妆品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刘同意这一观点。他说,“另一方面,经销商强烈的观望情绪是经销商的理性回归。他们深谙商业之道,无利可图的生意没人做,暴利的生意不现实也不可能。大家的利润率都在合理的水平上磨合。毕竟,争取长期的双赢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长期关系怎么可能比一夜情夫妻更值得期待?"
“淘汰”与“围观”的循环
在经销商高看来,品牌寿命越来越短,经销商的“围观”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厂家和经销商陷入了一个不断“淘汰”和“围观”的循环中,绕不过去。说只是理性的回归,似乎太肤浅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归根结底是厂商的品牌缺乏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落实在很多方面,比如产品质量、团队管理、企业文化等。他们在这里总是被称为制造商,因为他们没有成长为一个规范管理和统一制度的现代企业模式。
由于大部分工厂老板缺乏文化背景,即使他们遵循着做事的规律和以德服人的原则,但他们仍然缺乏长期经营战略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所以制造商没有想法,没有方向,没有活力,他们的商业运作和营销工作失去了规则,他们只能跟随别人,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也拖累了企业。这样的厂商往往很快陷入“淘汰”和“围观”的怪圈。
高以自己的经历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任何一个化妆品品牌,一年四季都需要至少五六十个单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美白系列、去黄系列、保湿系列、补水系列、护眼系列、面膜系列、抗衰老系列、特殊护理系列等,加上其他一些促销套餐。如果产品包装不全或者系统不全,就意味着生产。
这些厂商为了给自己赚钱,基本不会遵循市场规律。他们想的都是如何依靠经销商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企业。至于品牌有没有持续的生命力,能不能“长大”,他们根本没想过。
员工的素质反映了厂商的实力,员工做人的原则和风格反映了厂商用人的标准,也反映了老板的经营理念和用人的指导思想。很多厂家还停留在有回款就是好生意的层面,不管业务员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找到客户的回款就行。如果是这样的厂家,还不如继续“看”,因为这些厂家是典型的“奶就是妈”,所以不会讲什么信誉。
当然,也有一些商业人士,为了自己的利益,轻视CIGNA,夸大以损害制造商的声誉。这就需要经销商擦亮眼睛,多方收集信息,了解厂家,与同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看”和“消灭”选择题之前做出正确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