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煮蛙 经销商还能活多久?
崔伟也可以说是一个资深的经销商。2000年开始做化妆品代理,在山东淄博市做了12年的区域经销商,代理李春等洗发水洗涤品牌。用他的话说,“我看这个品牌主要是因为它产品线长,年龄层多,从老人到小孩都有。40年以上的产品卖得好,价格在40-60元/瓶。”
撤回KA,把硬骨头还给厂家。
说到最近的生意情况,崔伟最大的体会就是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赚不到钱了。“总体感觉不如以前了。2000年一个人工资四五百,现在1200元不一定能雇到人。比如每月销售5000-6000元,人工成本占销售额的10%。现在占25%左右。物价飞涨,超市收费更高,经销商很难生存。”
山东的日化市场分为胶东半岛、鲁中、鲁西南三个区域。这三个地区的日化特点和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呈阶梯状。淄博市作为山东省的中心区域,“淄博市有银座系统等七八家大型门店,进店成本高。中小型超市遍地开花,分流了顾客,”崔伟说。纵观全局,鲁中日化产业水平次于胶东半岛,竞争处于中等水平。
加盟店处于转型期,加盟连锁趋势明显。第一轮渠道洗牌已经结束,区域小链已经形成,但是跨区域的连锁行为还没有开始。比如淄博的洗星,大部分县城的内部整合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即使有几个县还没完成,也只剩下两三家实力相当的加盟店“互相掐”。胜负已定,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对于崔伟这样的经销商来说,可供选择的渠道并不多。大型超市和KA商店对崔伟来说负担太重,去年他自动退出了银座商店。“现在大型超市都是厂家直供。不是厂家跳过经销商自己的终端开发,而是因为经销商自己不愿意做这个终端,把硬骨头还给厂家。”比如银座的入场费5000-10000,条码费300-500。展场费、耗材费、堆码费每次500元/15天,节庆费800-1000元。一般来说,进店需要2万元左右。
“不搞活动就觉得销量上不去,搞活动成本也很高,这是个悖论。”崔伟为此头疼不已,最后忍痛放弃一线渠道,转向中小门店。“他身边十个同行中有三四个把主动权还给厂家。我买不起,想退出。”在这种背景下,崔伟退出KA显得更加理性和冷静。
多重身份转换迫在眉睫。
电子商务像飓风一样,迅速而猛烈地袭击着日化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崔伟说他经常在网上购物。“网上优势:又快又便宜。我认为电子商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崔伟的品牌也在网上卖,“比如淘宝,比线下便宜30%左右。这30%基本都是销售人员的成本和超市的成本。线下渠道很难做。他们有的是厂家,有的是代理商。”
尽管其品牌也在网上销售,但崔伟认为总体影响并不显著。原因是崔伟认为,受网购影响最大的不是中小品牌,而是相对知名的品牌。线上线下冲突的根源是价格。这种价格优惠多为知名品牌。中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线上销量有限,影响有限。中小品牌依靠终端销售。“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希望向线上发展。”和其他经销商一样,崔伟不想放弃这块肥肉。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尤其是来自同类品牌的竞争,崔伟感到形势越来越严峻。放弃KA店,转战中小型超市,同样麻烦。过多的同类产品往往会导致消费者
面对每年20-30万销售回款的任务,崔伟经常思考如何让产品卖得好。“促销活动多了,销量就上去了,不然就相反了。中小型超市的促销效果不如KA店明显。毕竟人流量有限,但KA店的推广成本比中小型超市高。就像坐在跷跷板上,看自己怎么平衡。”
随着油价的上涨,人力、物流等成本也在逐渐上涨,站在市场最前沿的经销商感受最深。“形象地说,通货膨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利润越来越薄,估计3-5年后我就坚持不下去了,”崔伟说。
“不做终端去死,做终端去死”是业内名言。最终是一二线品牌的物流商和经销商;或者是某知名品牌的区域代理;或者利用现有渠道资源打造自主品牌。这个多重身份的选择题似乎提前来到了崔伟。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我这个位置,要么往上走,成为知名品牌代理商,要么往下走,开自己的加盟店,把影响力往乡镇一级渠道发展。似乎越早转型越有利,”崔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