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夏季旺销藏不住的悲哀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旺季和淡季,国内香水市场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已经迎来了自己的旺季。据观察,自仲夏以来,香水的销量急剧增加。商场的一些香水专柜一改往日冷清的景象,变得拥挤不堪。销售人员说,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不仅女人买香水,男人也开始买香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人在太阳底下走一会就会出汗,中午经常会闻到汗味。很多人习惯在早上出门前喷一些香水,所以随着天气越来越热,香水的销售逐渐达到高潮。
夏季销售反映了香水的错误定位。
在香水的夏季销售中,最大的原因或者说唯一的原因就是去汗的需要。将消费级香水等同于去除汗味的功能性产品,把贵族香水放在了一个错位的位置。从全球来看,香水市场是一个250亿美元的产业,每年有300多种新产品上市。香水不仅是一种技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在国外,香水早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儿童教育用品到各种生活用品,都带着曼妙香水的气息。在法国等一些国家,香水甚至和衣食住行一样不可或缺。一种香水代表着一种内涵,香水的选择成为了衡量消费者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标准。但是在中国,由于中国人过去没有使用香水的习惯,我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香水文化的根。缺乏文化积淀,作为一种本土需求,在中国,香水不仅仅是赋予身体香味,消费者通常并不在意香水的内涵。结果香水只能成为单纯去除汗味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香水只有在长期默默无闻之后,才能在夏季享受一个“旺销”的季节。而这种夏季的热销,折射出的是香水错误定位的悲哀。——香水仅限于去除汗味的目的,这也是香水市场始终不温不火的原因。
解决困境,从市场培育入手。
毫无疑问,香水在国内市场遇到的困境是困扰业内人士的问题。那么,这个“结”应该从哪里解开呢?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业内人士基本给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加强市场培训。必须说明的是,香水在中国的现状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香水完全绝缘。香水作为一种奢侈品,与其他化妆品相比,没有狰狞的面目。国内消费者可以接受disco,化妆品,彩妆,自然还有香水,只是看时间长短。
首先,香水必须放下高高的架子,放低身段,迎合国人的消费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香水是一种文化,是彰显个性内涵的必需品。在这种定位下,香水的价格并不便宜。以香奈儿、迪奥等国际香水品牌为例,(50ml)的价格基本在人民币500-1000元之间。这个价格在国外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国内,就算是白领也是贵的。所以香水要想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首要任务就是降价。只有把价格降到消费者能承受的合理水平,才能让更多的人尝试香水的美,进而培养忠诚的消费群体。
其次,利用一切手段,尤其是在销售终端的引导上,从理念入手,多做智力宣传。一位在江苏经营化妆品专营店的老板曾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店里不完全卖香水。只要加强导购,抓住机会向消费者解释香水的特点和内涵,很多消费者都愿意尝试。毕竟这是一个时尚的产品。”无独有偶,记者近日走访市场时了解到,河南许昌的惊艳名品化妆品店也在尝试用香水进店。神奇化妆品店的老板邹明杰告诉记者,“比起化妆,我更看重香水的前景。因为我的店定位高端,我的客户群有能力消费香水,也有购买香水的需求。”据邹明杰介绍,为了引导消费者认识和接受香水,百变化妆品店专门举办了“香水沙龙”,邀请会员参与其中,让顾客了解香水的内涵和文化。
第三,培养年轻消费者。据调查,目前中国的香水消费者以30-50岁的中年女性消费者为主。主要是这个群体属于高端领域,购买力高。要培育市场,一方面要降低价格,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另一方面要培育年轻人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虽然炎热的夏天不会很快结束,但这个季节香水的热销充其量只能是短暂的繁荣。据有关媒体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能够购买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面对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香水的前景会逐渐变好,前提是好好培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