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徘徊在十字街头的“贵族”
玛丽莲梦露的一句“我只穿香奈儿5”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个名字,也让这款香水成为了经典。漂亮的瓶身,美妙的香味,这是香水最直观的感受,优雅、妩媚,是香水的代名词,是化妆品中的“高贵”。然而,这位被万人宠爱的“贵族”对来到中国市场有点不习惯。
无论是几千块钱一瓶的世界名牌,还是几块钱一瓶的地摊产品,都完全不影响香水作为奢侈品的存在。与价格和品牌无关。香水在化妆品中是如此独特。虽然在国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还是走不下“神坛”。不是不想下来,而是代表了一种崇高的态度。它传递的不仅仅是各种香,更是一种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
奢侈品因为其价值、价格、数量等原因,注定是少数。一直被视为奢侈品代表的香水,也受制于国人的购买力、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因素,注定了它无法在短时间内“飞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奢侈品的营销各有各的方式,香水在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不成熟市场似乎日子更不好过。
尴尬的“鸡肋”
早在几年前,就有业内人士呼吁“香水时代即将到来”。如今,岁月流逝,当年“并肩作战”的彩妆成了加盟店的“顶梁柱”,“后起之秀”面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香水依然死抱着“下一个增长点”的头衔不温不火,徘徊在日化市场的“十字路口”。
香水的名字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只是认可度不尽如人意。《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随机采访发现,愿意花7、800元买一瓶国产品牌面霜的人,远远多于愿意花同样的价钱买一瓶50ml香奈儿5的人。就像一个消费者说的,面霜是美化自己的必需品,香水是造福他人的奢侈品,几百块的东西喷两遍就会消失在空气中,让我心疼。
有些经销商把香水比作鸡肋,有市场,需要开发。难点就在于这个发展。中国人没有使用香水的习惯,没有香水的文化根源,整个市场需要重新培养。对于这种特殊的产品,并不是说请布拉德皮特为你代言,就可以瞬间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从教育到指导再到促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巨大过程。难怪记者在山东日化市场走访时,听到经销商几乎一模一样的回答,“香水市场开发难,不在我们重点经营范围内。”
如今本土香水又进入了另一个怪圈,——,“太高不能太低”。走高端路线,消费者嗤之以鼻。“这么贵,还不如买香奈儿和迪奥”;在低端,客户仍然嗤之以鼻,“用起来太便宜了”;走中端,技术、成本、利润的压力,厂商都不愿意。
虽然近几年本土香水品牌举步维艰,但无奈成效并不明显。他们记得的品牌很少,香水市场近年来一直在上升,但外国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印记。本土香水对于企业、经销商、终端来说,无疑是一个“鸡肋”。
小市场里的大商品
虽然大家都吐槽香水是“鸡肋”,但不可否认香水市场的巨大前景。对于本土品牌来说,不成熟的市场更有前景。
几年前,蒙牛“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让很多中国人改变了生活习惯。可见,消费者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好的营销策略可以改变一个品牌的命运。但首先,产品定位要准确。如前所述,香水的潜力再大,在目前的市场上还是少数,大众化的推广方式肯定不适合它。
据调查,香水的主要购买者是30岁至50岁的时尚成熟的职业女性,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营销策略要区别于护肤和彩妆。有的放矢,选择与香水受众一致的推广渠道。这些消费者多为中产阶级,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追求精神需求。相比电视、报纸、地铁等大众媒体,他们更喜欢一些有品位、高端的时尚杂志。
那么香水品牌这时候就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把自己的广告从大众媒体转移到自己关心的媒体上,比如时尚期刊。知名品牌如香奈儿、古驰、迪奥等。也是反护肤品的宣传方式。他们几乎不会出现在国内的荧屏上,而是选择时尚的纸媒。当然,消费者喜好和阅读习惯的调查是一个大工程,但相对于庞大的香水市场,还是值得的。同时,厂家也可以通过行业媒体对经销商进行教育和营销,再通过经销商将这种香水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中国有句古话,“不能生孩子就抓不到狼”。最成功的营销策略取决于执行和投资。业内营销专家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营销总监向他抱怨,他的品牌在某知名媒体做了一年的广告,却没有太大的起色。专家问他,怎么接生的?导演说,一期一版广告。专家《叫醒他》,一期200多页的杂志。大多数读者都是略读,广告很可能被忽略。要想短时间内见效,“广告海”的战术是必须的。
找好营销渠道,营销力度要跟上。对于中国人来说,香水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产品。眼球轰炸是当下必须的。谁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第一印象,谁就占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