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在华营业增长 开拓电商渠道及二三四线市场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中国,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制造商联合利华比竞争对手更早调整库存,很多都是刚开始去库存。这让联合利华全球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欣喜万分。
1月19日,联合利华发布2015年财报数据,净利润49.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9.28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51.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09亿元),但其核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至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1.97亿元)。
得益于有利的货币因素,营收同比增长10%,至53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791.55亿元)。同时,联合利华全年基本销售额增长4.1%,高于市场预期的3.93354,这与其2015年新兴市场7.1%的增长率不无关系。
在中国市场,联合利华的增长再次回到了一位数的高水平。曼在业绩会上说:“我们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中国自己的速度,比中国刚刚公布的经济增长数字好得多。联合利华的市场份额也是‘健康的’。”这将归功于联合利华更早的去库存化,同时指出中国的增长来自低线城市和沿海城市,以及电子商务和产品组合。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联合利华在一线城市的销售明显放缓;为了应对需求降低的前景,联合利华早在2014年就开始在中国主动去库存,尤其是一线城市大卖场——大卖场渠道,这是公司的优势渠道。
这导致联合利华2014年在华业绩大幅下滑。在2014财年第三季度,该公司罕见地单独披露了在中国的业绩。由于中国销售额下降20%,联合利华全球销售额仅增长2.1%,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3.7%。
“这与整体经济放缓有关,去库存影响了业绩和营收表现。”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说。2014财年第四季度,联合利华中国的销售额继续下滑20%,同样是因为消费者需求大幅下降,导致大型零售商减少库存。
“很多经销商的库存都很大,有三个月的库存。在经济放缓和去库存的情况下,我的市场份额没有减少,但出货量可能减少了。”曾说。
但是,去库存的负面影响是短期的。到2015年,联合利华的库存清理工作将基本完成,并开始恢复正常。受益于库存调整,联合利华可以更好地开拓电商渠道和二、三、四线城市。
2015年1月,总投资近3亿元、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联合利华(四川)全球生产基地一期建成投产。这是继合肥和天津之后,联合利华在中国的第三个世界级生产基地,联合利华希望扩大在中国西部和二三线城市的市场。
2015年7月,联合利华与阿里巴巴签署协议,在村淘、跨境电商、巴比伦尼亚、支付宝、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达成合作。最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利华希望通过阿里巴巴的村淘服务,拓展广阔的农村市场。
“超市销售现在增长疲软或下降。我们的电子商务业务现在是我们最强的业务,仅在中国就有80%的增长。我们在那里的创新非常强大。”POL在2015财年业绩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