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形势下,外资品牌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世界经济格局已经改变,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让很多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跃跃欲试,但最终在当前形势下,最有效、最优的入华方式是什么?对于不同的品牌,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合资: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谈合资,已经和80年代大不一样了。众所周知,从1981年那威与天津第一日化厂成立第一家合资美发企业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国外品牌都是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时期。由于外资品牌在资金、技术和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以及中国合资企业为其铺路,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所向披靡。短短几年,他们“占领”了大部分中国市场。例如,1988年P&G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凭借快速发展的优势,占据了中国日化市场的半壁江山,让国内一些日化老品牌猝不及防,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但现在的形式显然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无论从中国整体的经济规模,还是从化妆品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整个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探索合资企业,肯定需要调整思路。“欧美经济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是合资企业最好的时代。”刚从欧洲考察回来的业内专家陈直言不讳地指出。他认为,现在的合资企业与80、90年代不同,需要灵活处理,因为以前的合资企业更多的是基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外方是主要投资方,中方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没有优势。在现在的环境下,中国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反而在资金和管理上有相当的实力,只是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引进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们之间的权重比从80年代到90年代将会有很大的变化。陈强调,除了日本和华南地区,还有200至300个更有价值的外国品牌尚未进入市场。对于这些品牌来说,进入中国的首选方式是合资。

OEM/ODM:制造成本的困境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企业必须在中国生产才能在中国销售的硬性规定被取消了。基于制造成本、交通便利、研发时间、地域特征、生产/卫生许可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外化妆品品牌开始选择OEM/ODM进入中国市场。同样,这种考虑也大多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众所周知,中国劳动力相对廉价,资源丰富,很多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即使在中国生产,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它的成本也很低。”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国外品牌首选OEM/ODM进入中国市场,也催生了国内OEM/ODM的繁荣。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大大小小数千家OEM/ODM企业占据了自己的位置,为国外品牌生产OEM/ODM。

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的制造成本在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企业都把制造基地搬到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因为相对来说,那些地方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更低。如果选择这种方式进入中国,显然不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佳选择。“中国的制造成本与其整体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环境几乎无法与之相比。”从一些坚持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的企业的想法可以看出,中国的制造成本虽然在上升,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优势,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制造基地相比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它支付较高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授权:检验中国市场的唯一标准

除了合资和贴牌,一些国外品牌通过授权中国总代理的方式进入中国,让自己的品牌抢占中国市场。一些外国产品采取这种方式在中国市场“试水”。这些品牌很多都是小众或者个人品牌,在欧美市场有很好的口碑。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也很明显。首先,它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第二,中国人对中国市场比较熟悉,很容易打开局面。一旦做大做强,可以考虑在中国设厂或者OEM/ODM,直接经营中国市场。

除了授权经营,还有一种是未授权经营(也叫贸易货)。授权是指国外品牌商授权国内卖家在指定区域销售其产品,拥有市场和品牌的管理权,但国外品牌商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做国内市场;擅自操作,就是双方只是买卖。国内卖家可能会从国外品牌的下属经销商那里购买产品,再转售给中国,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倾销行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南朝鲜的艾敬。起初,它是在中国未经授权的发行。后来,艾敬在中国市场逐渐有了固定的消费者,所以艾敬在中国市场实行授权经营。

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能否进入中国市场已经不是问题,而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每个品牌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都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和市场情况,寻找最佳切入点。除了上面提到的合资,OEM/ODM和授权经营,收购,借鉴香港也是值得参考和考虑的。但这两种方式对品牌实力的要求较高,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需要充分考虑,量力而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