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错!雅诗兰黛并没有靠“兰蔻事件”上位

事实上,只用了半个月,中国人的愤怒就转移到了鸡毛蒜皮的八卦上。所谓抵制怕石沉大海,就用buy buy吧……呵呵,扯远了,说兰蔻和雅诗兰黛。

那些叫嚣雅诗兰黛上位的网友,他们根本不用这么拼。他们不比兰蔻差!根据星图数据监测,从2015年7月到2016年3月,兰蔻和雅诗兰黛的线上销量有所变化,几乎可以用相恋来形容;整体来看,兰蔻在2015年表现较好,而雅诗兰黛在进入新年后线上实力逐渐上升;而2016年无疑又是化妆品线上市场爆发的一年。

兰蔻的销量几乎总是在雅诗兰黛之上。从量级上来说,雅诗兰黛基本处于百万销量的梯队,兰蔻基本能维持几千万的水平。但说到整个化妆品市场,线上化妆品(星图数据监测品类)和线上化妆品市场的差距平均在0.18%左右,最大的差距也只有0.3个百分点左右。更何况,相比兰蔻,雅诗兰黛新一年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显。

除了销售数据,诸如流行趋势、数字创新等方面的质量,也是体现品牌实力和驱动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在几乎涵盖所有这些要素的品牌价值评估中,根据英国咨询公司RoyaltyRelief近日公布的世界化妆品品牌价值排行榜,雅诗兰黛以41.7亿美元的价值跻身前十,排名第9,而兰蔻仅以26.8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仅排名第14。可见雅诗兰黛在综合实力上略胜一筹。毕竟雅诗兰黛是一贯的一线品牌,兰蔻虽然转入了一线,但是有二线基因。所以那些希望雅诗兰黛上位的网友也不用太担心。雅诗兰黛依然不输兰蔻。

雅诗兰黛真正的敌人应该是欧莱雅!这是群体之间的较量。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但雅诗兰黛集团的整体实力与欧莱雅集团相差甚远。雅诗兰黛作为一线品牌,只能打败欧莱雅集团的二线品牌兰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雅诗兰黛集团的品牌总价值和销售额都远不及欧莱雅集团。2013年至2015年,欧莱雅集团的年销售额增长率与雅诗兰黛大体相当,但在中国的销售增长势头明显高于雅诗兰黛。2016年第一季度,欧莱雅集团全球化妆品销售额达490亿元,是雅诗兰黛第三季度销售额的近3倍,线上销售额同比激增35%;在中国大陆的线上市场,一季度星图数据监测的欧莱雅集团重点化妆品品类销售额是雅诗兰黛的近5倍,两个普通品类的销售额差距也超过3倍。

欧莱雅集团的困难远不止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数字;在2016年中国大学生最具吸引力雇主排行榜上,欧莱雅紧随P&G之后,而雅诗兰黛则彻底消失。当然,欧莱雅集团的强大与其广泛的业务和众多的产品线密不可分。与只做化妆品的雅诗兰黛相比,欧莱雅自然显得气势磅礴,不可逾越;而其化妆品业务,也凭借众多的品牌、清晰的分类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可以傲视业界第一。

但是,强大到强大,并不意味着是我的专属,也不能成为轻而易举为所欲为的资本。这又回到了“燃”兰蔻事件。兰蔻事件有其必然性:圣罗兰(YSL)品牌埋下的隐患。

YSL被欧莱雅收购,隶属于其子公司。早在兰蔻的时候,YSL就用何韵诗做代言人,但由于曝光度不高,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充分关注。兰蔻大概只是翻译了兄弟品牌的代言人,没有深入考察其背景,以至于一不小心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为自己的粗心付出了代价。但是,两者的结合表明了欧莱雅集团的态度。作为中国市场的最大拥有者,欧莱雅集团应该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全貌,从政治到人心;但自有品牌的运营和不断收购其他品牌,使得欧莱雅集团不断扩张,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扩张带来的负面效应:——名员工参差不齐,管理存在漏洞。兰蔻事件及其关联的YSL是冰山一角。

幸运的是,健忘而“豁达”的中国人并没有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周边国家以排斥洋品牌为荣的对本土品牌的热爱。果然,兰蔻事件就像明星吸毒,领导腐败。虽然当时有很多猜测,但没过多久,连鹅的实力都做出了标记,消失在日本人的晚餐中,更别说全面抵制了。如果我们能坚持半开玩笑的话”。那么,为什么要谈论愤怒和爱国主义呢?

当然,为了保卫钓鱼岛的信念砸自己的车辆店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爱国热情而盲目仇视一切外来事物的行为太过生硬,误入歧途。但是,总是客观地质疑品牌和产品,总会对品牌产生震撼,让品牌企业不会轻视自己面对的消费者,在R&D、生产、推广、营销的每一小步都会怀着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去行动,带来最合适的体验。兰蔻也好,欧莱雅也好,这次体会到了当钟锤的感觉,它敲响了化妆品行业的警钟。我希望这口钟,哪怕响的时间不长,至少能唤醒那些麻木疲惫的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