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化妆品企业如何突破科技瓶颈
中国美妆市场门槛低,导致市场竞争最激烈,最混乱。一个奇特的生态现象,在其他行业很少见,在这个行业却很普遍:从几千万年销售额几十万元的企业,背后可能是同一个代工企业;虽然产品名称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卖的几百种产品都差不多!
在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的美妆公司都迷信和执着于营销和概念的翻新,却很少有人愿意在产品研发、生产设备和人员培训上花钱。所以我习惯把近几年的美容化妆品行业称为“三无”:知名品牌匮乏,技术链断裂,企业规模难以扩大。
在过去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三无”美妆企业能够在市场的缝隙中生存。但随着近两年行业洗牌的加剧,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和一些代工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生存变得非常困难。
先天人为失误导致产品科技缺失怎么办?
化妆品企业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压力。
由于产品R&D和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只能以“模仿”、“跟风”甚至“抄袭”作为产品开发标准。导致产品普遍同质化,产品功效严重不足,企业只能低水平恶性竞争。
其实化妆品公司遇到的问题都是苦口婆心的话:
首先,目前化妆品的关键原料和核心成分主要由国外专业厂家提供。由于错失发展机遇,实力有限,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够在这方面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美妆企业并不存在“产品秘密”,任何创新产品都可能在2-3个月内被国内外大量模仿者跟进!
其次,由于实力和发展视野的限制,国内美容化妆品企业的决策者大多急功近利,不敢也不愿意在专业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上大量投入,严重制约了自身的产品实力。走访国内众多大型化妆品企业,我们很难找到与国外基本相同的高精尖现代化生产设备和高精度检测仪器。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国内的化妆品功效最不尽如人意。一些厂家为了弥补功效的不足,铤而走险添加铅、汞等禁用成分,对市场影响恶劣。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化妆品不仅是一个科技产业,更是一种现代文化。在高科技的影响下,日新月异。化妆品科学技术是许多学科的结晶。随着精细化工、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CAD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皮肤病学中细胞科学的深入,化妆品技术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与实际应用的脱钩,真正能在企业产品技术领域发挥作用的技术人才少之又少,比如关键产品的制定阶段。如果企业不重视对自身技术人才的系统培养,就很难用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来保证产品的优良品质和卓越功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一致认为,产品实力,包括产品可持续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根本竞争力。市场运作可能是一时的成功,但如果没有真正有技术、有差异化、有创意的产品,企业的营销之路是走不远的。在中国的家电、汽车、IT、食品、饮料等行业,一些企业曾经靠“做市”获得巨大成功。然而,当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想变得更大更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