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 经销商心中的痛
“纵观我们调查的所有制造业,人们都预计今年夏天销售额会增长,但这并没有发生。”总部位于香港的经济分析公司J CapitalResearch的研究主管安妮史蒂文森-杨(Anne Stevenson-Yang)说。她补充说,由于库存极度过剩和工厂产量减少,“摇摇欲坠的经济即将陷入停滞”。—— 《纽约时报》
库存,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在日化行业,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却又说不出口的痛。中国市场的潜力不仅吸引了外国品牌的关注,也激起了无数本土企业家的欲望。十年来,增加了多少化妆品公司和品牌?恐怕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不断冒出来的品牌名称和类似效果,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只比不上日剧,但对商家来说,仓库里的存货越来越多。
周四,一项针对制造商的大型民间调查显示,自2004年4月开始调查以来,今年8月的成品库存增长速度远快于调查后的任何一个月。根据汇丰/Markit的调查,最近一次库存增加的记录出现在今年6月。5月和7月的库存也有所增加。
这不是偶然的。从钢铁、家电、汽车到住房,几乎所有商品都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种现象正在阻碍中国摆脱经济急剧下滑的努力,也导致了一系列价格战,迫使制造商加倍努力处理滞销商品。
价格战只是一种手段,但背后透露出来的是整个行业的诟病。国内日化市场的发展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带来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传递出浮躁的心态。企业恨不得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由此产生的问题,在整个大环境好的时候可能并不明显,但在2012年这个敏感时期,就显得尤为严酷。
库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代理商抱怨企业一直压货,甚至拿代理权当威胁。代理商一次次妥协,换来的是满满一仓库的库存。“越是压货,企业给的支持越少,成本越来越高,生意不好做,终端店日子不好过。”企业只交钱,终端只交利润。而经销商不得不自己舔伤口清点库存。
毫无疑问,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日化市场潜力巨大。现在的本土企业,经销商,甚至终端卖场都应该反思自己。毕竟三方处于一个利益链条中,今天经销商的“痛”必然是未来其他两方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