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化妆品持续增长 势头盖过欧美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坎坷,但欧美、日韩等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雅诗兰黛、黄凤英、伊莉莎白雅顿、爱茉莉太平洋、资生堂、花王等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2015财年整体继续稳步增长,尤其是受中国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影响和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的拉动。一些日本和韩国化妆品巨头的表现比欧美巨头更加突出。
尽管2015年中国化妆品零售市场增速放缓至8.8%,甚至低于中国整体消费品零售增速,但大中华区市场和中国消费者仍是众多国际日化巨头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记者还注意到,在大众化妆品领域,中国这些日化巨头也受到了中国本土化妆品强劲增长带来的市场份额变化的影响。
化妆品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化妆品行业正在走向一个转折点,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大牌满足更多消费者基本需求的昔日优势受到增长的挑战;长尾的反向效应使得个性化、小众化的品牌逐渐成长,更能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日韩化妆品企业增长势头已经超过欧美。
由于化妆品品类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其品牌的销售业绩,专业美妆市场业务也得到稳步提升。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法国欧莱雅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2015财年继续稳步增长。其营收为252.574亿欧元,同比增长12.1%。由于欧元疲软,可比增幅为3.9%。固定汇率增长4.9%;营业利润增长12.8%,从2014年的38.907亿欧元增长至43.877亿欧元,营业利润率增长10个基点至17.4%。
另一家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集团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第二季度录得营收31.248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30.445亿美元增长2.6%,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8%。该集团表示,其新的香水和美容品牌如Jo Malone和Bobbi Brown赢得了新一代消费者,而传统品牌雅诗兰黛和倩碧在该集团最大的市场3354北美的业绩略有下降。
同样在2015年12月31日结束的黄凤英集团2016财年第二季度,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核心香水业务收入疲软,下降9.4%至6.27亿美元,可比收入下降3%,导致整体业绩倒退。此外,宝洁集团旗下41个美妆品牌的收购推高了成本,第二季度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季度净收入总计12.105亿美元,为可比收入。然而,美甲品牌Sally Hansen和彩妆品牌Rimmel的强劲需求推动美妆业务收入增长10.1%,至3.748亿美元,比可比收入高出3%,连续三个季度取得进展。
相比较而言,记者注意到,无论是营收增长还是利润增长,日韩化妆品公司的表现都优于欧美化妆品公司。
韩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爱茉莉太平洋建设集团2015年实现销售额5661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5.7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20.1%,营业利润增长38.6%,达到913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9.3亿元),销售额和利润双增长。
另一家日本消费品巨头花王集团,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财年中,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3.3%,至1643亿日元,约合13.6亿美元;净利润较2014财年的795.9亿日元增长24.2%至988亿日元,按当前汇率折算为8.2亿美元。销售收入为14717亿日元,比上年增长5.0%;销售额和利润都创历史新高。
亚洲最大化妆品公司日本资生堂集团2015财年(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录得12.6%的增长,至7630.58亿日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7.8%;其国内收入增长了11.7%(按固定汇率计算为11.5%),国际市场增长了13.3% (5.4
“从中国这样一个化妆品消费市场的缩影来看,在国际化妆品公司中,一些价值10亿美元的传统大品牌正在遭遇发展瓶颈,而一些小众、高端、个性化的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化妆品公司增长更加迅速的原因之一。”化妆品业内人士表示。
巨人的中国表演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化妆品零售总额2049亿元,同比增长8.8%,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但2015年,中国化妆品年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2014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1825亿,同比增长10%。虽然中国市场化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已经放缓,但许多外国化妆品公司在中国仍然表现良好。
如爱茉莉太平洋、花王等,在中国市场强劲的带动下,业绩大幅提升。爱茉莉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海外市场主要在中国,2015财年收入增长44.4%,较2014年的22.5%大幅增长。其中,雪花秀、兰芝、梦妆、悦诗尹峰、伊缇屋是爱茉莉太平洋建设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五大主力品牌。该集团表示,将继续扩大这五个品牌,同时,它计划将两个新品牌,IOPE和Ryo,引入中国市场。
虽然资生堂在中国的市场增长与2015年持平,但化妆品部门(包括Uara Youlai、ZA Jirui、PUREMILD博美等。)依然疲软,年销量暴跌25%;奢侈品部门(包括资生堂资生堂资生堂、NARS、clde Peau beaut【CPB】skin key)收入增长31%;此外,专业部门的收入(包括椿寺北齐等。)是平的。对于中国市场的复杂表现,资生堂表示,除了集团自身的管理和运营问题,中低端市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015财年,法国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增长了19.7%,可比增幅为4.7%。据该公司称,YSL、科颜氏、阿玛尼和Urban Decay表现良好,在中国的业务增长很大。
美国美容品牌伊丽莎白雅顿伊丽莎白雅顿在截至12月31日的第一季度中亏损收窄,部分原因是该公司国际市场营业额大幅增长,其中大中华区的净营业额增长了18%。虽然雅诗兰黛没有披露在中国的收入增长,但它表示,由于营销和广告收入的增加,中国大陆市场的营业利润下降,香港和泰国市场也是如此,这导致第二季度整体亚太市场收入下降0.4%,至6.29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6.316亿美元。营业利润下降2.1%,至1.53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568亿美元。
“然而,在201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长中,在大众化妆品领域,国际品牌的贡献是有限的。”化妆品行业分析师盛夏对记者分析,“经过长期的积累,百雀羚、韩束、韩后等优秀的本土化妆品品牌,在2015年的零售总额、市场动态、广告投放等方面,都能够与这些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尤其是一些优秀本土品牌的单品销量可以和国际化妆品公司的一些单品在中国的总销量一样好,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