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你相信世上存在越吃越瘦的“负能量食物”吗?

据说吃负热量的食物不仅会增加人体的能量储备,还会消耗能量,而且越吃越瘦。比如之前盛传的海带,青椒等。而最近一款“水滴”蛋糕也被列入了负能量食品的行列。真的有负能量食物让人吃的更瘦吗?

其实真正的负能量食物是不存在的。网上推荐的食物大多是低能量、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物,打着“负能量”旗号宣传的减肥产品更不靠谱。

1.当我们在谈论“负能量食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负能量食品”的概念大约出现在十年前。它不是指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需要的能量超过它所能提供的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能量。但人在进食过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某种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100克某种食物提供80千卡热量,但消化这种食物需要100千卡热量,那么这种食物产生的能量效应就是-20千卡,这就是所谓“负能量食物”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看起来无懈可击,边吃边减肥确实很吸引人。然而,仔细分析表明,这一理论并不成立。

2.消化食物需要多少能量?

我们的一举一动,从跑步游泳到站立眨眼,都是消耗能量的,吃饭也不例外。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

比如吃汉堡,要用牙齿把它嚼成更小的形状,然后进入消化系统。在消化系统中,会有各种酶把这些微小的食物颗粒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比如淀粉分解成单糖,甘油三酯分解成单甘酯和脂肪酸,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完成消化吸收过程。由这些过程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是食物的热效应(TEF),也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或饮食诱导产热(DIT)。细心的人会发现,人在进食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食物热效应通常表现为人体散热量的增加,一般在人进食后一小时左右出现,三小时左右达到高峰。

根据“负能量食物”的定义,判断一种食物是否是负能量食物,要看它的食物热效应有多大,会不会大于它所能提供的能量。

但检索研究文献后会发现,几乎没有关于“负能量食品”的学术文章,“负能量食品”的说法只出现在网络论坛、商业网站或博客中。只有一本正式出版的书提到过“负能量食物”,但由于作者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这本书的观点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和批评。

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的热效应也有一定的差异。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自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一般来说,食物的热效应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左右,也就是说,每2000千卡能量的食物,消化食物大约需要200千卡能量。

肯定有人会问:我喝冰水怎么办?它不提供能量,但也消耗能量。但是冰水不提供能量,消化时不消耗能量,完全没有食物热效应。喝冰水造成的能量损失属于冷致损失。而且普通人每天喝两升水,提高水温消耗的能量不到100大卡,还不如两两馒头的能量。对减肥真的没有太大作用。

所以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只有30%,所以“负能量食物”是不存在的。至少,目前为止没有发现。

第三,食物有多少能量?

虽然食物的热效应并不大于其自身的能量,但是营养学家对于食物到底有多少能量还是有一些争论的。评估食物中有多少卡路里的方法是由威尔伯阿特沃特在19世纪到20世纪首先发现的。这是一个简单的评估方法。它把1克蛋白质看作4卡路里,1克脂肪看作9卡路里,1克碳水化合物看作4卡路里。后人在他的基础上修改,加入1克膳食纤维等于2卡路里。长期以来,营养学家都是按照这种方法计算食物能量的。

今年《科学》(科学)杂志发文提醒,目前计算食物能量的方法可能并不准确。在这篇文章中,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食物的能量值不全是简单的数字,目前评估食物能量值的方法可能存在误差。因为,有些因素会影响食物对人体的实际能量影响。比如食物的加工方式会改变食物消化所消耗的能量,导致我们吃食物时对人产生不同的能量效应。以富含抗性淀粉的谷物为例,如大麦或大豆。这类食物需要很长时间消化,但如果同样的谷物被碾成粉末或加工成早餐谷物或即食谷物,它们会变得更容易消化,更容易进食,并产生不同的能量效应,这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这提醒我们,食物消化代谢的差异与肥胖有关。有些食物经过加工后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含能量高,吃得快。如果不小心吃多了,肥胖的风险会更大,比如白面粉面包、酥脆饼干、蛋糕之类的。这些食物尽量少吃;有些食物能量低,需要多咀嚼,不易消化吸收。即使吃多了,发胖的风险也比较小,比如芹菜、苹果。但并不意味着消耗这些食物所需的能量大于它们所能提供的能量,吃这些食物是不可能达到消耗能量的目的的。

总的来说,从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并不存在“负能量食品”,那些带有“负能量食品”的减肥产品大多是炒作概念。想减肥,还是要控制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

来源更加美丽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