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本土日化之殇:非理性繁荣

多品牌发展,渠道压货,跨行业经营.这些都成为本土日化企业快速成长的法宝。不仅是那些稍有成就的企业,那些刚刚成立的企业也毫不犹豫地走上了“非理性繁荣”的道路。因此,“非理性繁荣”成为中国日化行业挥之不去的标签。

我们并不反对企业扩张,但是本土日化企业真的有多少有这样的条件?翻阅当地日化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大批这种追求“非理性繁荣”的日化企业,从黄埔一期到黄埔三期,从G8到G800。你能找到多少成功的多品牌或跨界企业?相反,在这条路上弃盔弃甲的日化企业越来越多。

据“多品牌”本土日化企业分析,基本上是被动和无奈的:受同行业影响,特别是受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跨国公司的影响,无论企业是否有品牌经营的实力和经验,都急于推出一系列“品牌”,下大力气实现多品牌战略。事实上,目前那些成功实施多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很少是企业的主动,而多是顺势而为的产物。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品牌多为已有市场基础的收购成熟品牌。再比如宝洁。虽然很多品牌都是自创的,但人们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专门的营销机构,由一群专员负责某个品牌的管理,让每个品牌都有独立的营销策略。

反观本土日化企业,说是多品牌战略,实际上是创造几个没有市场基础的品牌,是一群人同时经营几个品牌。经过几次折腾,运气好的话会被削弱。差一点运气,不是多品牌战略,而是被多品牌干掉。

其实多品牌经营或者跨界经营都是强者的游戏,需要的是实力和资源,包括资金和人才等。而本土日化企业无视现实,疯狂的非理性繁荣,却十分令人担忧。在这条“非理性繁荣”的道路上,企业虽然有可能赢得一份“惊喜”,但更多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冲动”的惩罚。3354对“冲动”最好的惩罚是什么?刀郎说“忘记”。现实中,我们等待的是“死亡”。

下一篇:透视中国日化品牌崛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