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的逆袭
最近江湖上的战争大多是围绕渠道和品牌展开的。从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商标之争,到NVC照明的渠道反叛,再到360搜索对百度的争夺战,很多不同行业的内斗都透露出一个信号:渠道在不断进攻,品牌在不断弱化。
关于加多宝和广药的商标之争,旁观者分为“品牌必胜”和“渠道为王”两派。“品牌派”强调品牌占据消费者心智的重要性,“渠道派”强调品牌是浮云,没有渠道作为根基。
也有很多品牌成功的案例,比如欧莱雅男士护肤品。欧莱雅在2007年初向渠道铺货。一年后的2008财年,欧莱雅男士的销售额约为7亿英镑。2年,从0到7亿。没有“欧莱雅”这个金字招牌能做到吗?但是,在中国市场,除了欧莱雅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有哪些品牌可以彰显品牌的力量?很少。反而有很多渠道逆袭的成功案例。从终端拦截鼻祖“朱三口服液”,到立白、舒蕾、小护士、丁家宜、美颜面膜.全部成功逆袭沿航道。鼎盛时期那些牛逼的国际品牌也是怕三分。
为什么渠道能够在中国市场屡屡上演逆袭?很大原因是目前市场上营销工具和产品同质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品牌建设的门槛越来越低。以前炸央视要半年才能拿下一个知名品牌,现在任何事件炒作都可以。这种快速的品牌,含金量极低,也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再纠结,更谈不上品牌忠诚度。
对于品牌和渠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从产品本身来说,一线品牌看品牌(5%以内),二线品牌看渠道(90%),三线品牌随便看(最后5%);从消费者角度看,高端消费者看品牌,主动寻找(15%以内);普通消费者看渠道,被动接受(75%),强迫消费者随便看(10%以内)。这从某些方面说明了中国市场品牌和渠道的现状。
其实无论是品牌取胜还是渠道反击,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因为无论从品牌还是渠道,最终目的都是让消费者买单。如果忽略了用户体验,无论品牌或渠道多么强大,——消费者都不会重复为一个没有良好体验的产品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