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在华多元化扩张
全球排名前两位的日化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备受瞩目。最近不仅P&G动作频频,联合利华也不例外,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P&G忙于“瘦身”企业,而联合利华则忙于多元化扩张。由此,两大日化集团的两极分化发展日益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是否反映了其对行业前景看法的严重分歧,引起了业界的关注。甚至有业内专家认为,宝洁和联合利华做出的不同选择,很可能会影响其他日化企业在日化行业的全球衰退中效仿。
P&G忙着“瘦身”
近日,P&G宣布同意将美国预防保健网络MDVIP出售给SummitPartners,P&G的这一决定也完成了其非日化主业的又一轮“瘦身”。
就在上个月,宝洁刚刚以29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三大宠物护理品牌业务出售给玛氏,希望回归日本日化的主营业务,其中包括在中国的宠物护理业务。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P&G曾经热衷于食品,并收购了许多优质品牌,如咖啡和花生酱。接手宝洁后,雷富礼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发展日化核心业务,逐步剥离非主业。
自2000年以来,P&G的果汁饮料、德宝面巾纸、咖啡、花生酱、品客薯片和宠物护理业务被逐渐剥离。
然而,在“瘦身”的同时,P&G也在对日化业务进行一系列并购。以5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洗发水品牌clairol,以44亿美元收购染发剂品牌那威,更有甚者,以570亿美元吞并吉列。
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食品和日化的经营模式相差甚远,P&G复杂的并购也让P&G的业务战线过长。食品业务不是卡夫、雀巢等食品巨头的对手,将无法集中精力与专业日化公司竞争。剥离食品主要日化品也是无奈之举。
联合利华多样化
全球仅次于宝洁的第二大日用品巨头联合利华,主营食品、家庭和个人护理用品,但在中国市场,却不得不增加另一项业务,那就是净水产品。
2013年7月,联合利华在中国推出净水产品——,但接下来的半年,销量并不乐观。缺乏技术支持,市场认可度低,是业内对净水宝最大的质疑。
在一片质疑声中,联合利华做出了“果断的决定”。今年3月,联合利华高价收购沁园集团55%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而沁园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净水器产品的科技公司,位列国内净水器品牌前三,家用净水产品年销售额约12亿元。
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表示,净水器业务将成为联合利华中国的另一项业务,就像个人护理和食品一样,希望未来能成为销售贡献超过10%的品类。
业内分析认为,家电业务是中国市场日化和食品领域的补充,联合利华想在中国取得更多的利益。事实上,根据联合利华公布的2013年财报数据,该公司全年销售额为498亿欧元,为2009年以来首次下滑,同比降幅为3%。
日化企业的两极选择
日化行业专家高剑锋表示,这两大日用品巨头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会选择更适合当地市场的品牌和产品。宝洁的洗护用品会加入更多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元素,比如飘柔系列专为中国人设计的首乌黑发二合一洗发水;联合利华在中国推出净水宝,收购沁园集团股份,也是在中国市场的特殊动作。
日化行业专家冯建军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P&G主营业务有所增长,保持了在日化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联合利华在中国增加其他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基于公司内部的战略发展,这是我
“就日化业务而言,无论是洗发水产品、牙膏还是护肤品,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始终不如P&G,加上净水器产品也是日化行业利润的补充。”日化行业专家顾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预测,P&G和联合利华的两极分化发展很可能成为整合行业发展分化的缩影。
其中,王霸集团今年宣布彻底剥离经营多年的凉茶业务,回归洗发水主业;苏富比准备投资旅游、文化和表演艺术行业。《印象刘三姐》收购失败后,今年年初也宣布回归日化行业。相反,两面针新任董事长钟春斌去年上任,将业务整合为五大产业板块;同时,立白集团和云南白药的“大日用”和“大健康”发展战略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目前国内日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来看,是要多元化发展还是集中主力偏向发展,还需要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