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这些日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现在它们怎样了?
2016年上半年,化妆品公司上市。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低,诺斯贝尔、百花香料、广州昏迷、伊美在线、米思福等已经堆了新三板。另一方面,以珀莱雅、丸美、陈明健康为代表的日化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选择在主板上市。
普罗亚和丸美都在竞争a股上市,财务业绩不错。
从珀莱雅、丸美、陈明健康今年上半年提交的股票招股书来看,均处于盈利状态,但近三年业绩略有波动。
5月27日,证监会网站发布公告称,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提交IPO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至2015年,珀莱雅化妆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总收入分别为14.29亿、17.38亿、16.78亿;净利润分别为1.78亿、1.58亿、1.64亿。可以看出,2015年珀莱雅的总营收低于2014年,但利润有所增长。
6月20日,广东陈明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陈明健康)也宣布进入资本市场。根据其招股书所列的2013-2015年合并利润表,陈明健康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增长。比如其2013-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65亿、5.592亿、5.876亿;净利润分别为2092.96万、3178.62万、4350.85万。
6月30日,广东丸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丸美)2014年后正式更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根据更新后的丸美招股书(2016年版),2013年至2015年,丸美总营收分别为9.74亿元、10.76亿元和11.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9亿元、2.71亿元和2.81亿元。其中,2014年收入比2013年增长10.45%,2015年收入比2014年增长10.76%。同时,2015年净利润较2014年增长3.71%。
与珀莱雅、陈明健康、丸美不同,早在今年4月初就公开发布招股书的广州流行丽人时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流行丽人)业绩一般。据悉,Pop Beauty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经营时尚配饰和化妆品的连锁企业。截至2015年12月底,公司拥有线下门店3692家。招股书显示,Pop Beauty 2013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54亿元、5.24亿元和4.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745.69万元、8834.36万元和4065.12万元。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Pop Beauty 2015年的业绩下降了——,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了53.51%。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上市的原因是融资渠道有限、资金匮乏,而上市可以帮助公司改善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提高R&D能力等。让公司发展得更好。
与a股相反,大多数新三板日化公司业绩难看。
今年年初,上海乐宝、广州八维、诺斯贝尔和江苏爱美化妆品R&D制造商和生产商在新三板挂牌。紧接着,2、3月份,原料供应商百花香料和Artec也开始在新三板挂牌。差钱和促进管理正常化成为这些企业登陆新三板的主要原因。
除了原料供应商和OEM/ODM厂商,3月,以厦门伊美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化妆品电商平台和泛药妆网购平台智沃科技开始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开转让。同样,两家公司过去三年的收入也是入不敷出。
伊美在线公开转让书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1-6月,伊美在线营业收入分别为13902万元、5311万元、1101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725319.18元、-4425292.69元。智沃科技《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7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76.28万元、5535.50万元和3550.7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61.16万元和-766.66万元。
4月,苏州米斯芙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东南船舶品牌日化股份有限公司也登陆新三板。与船舶品牌日化营收持续下滑不同的是,根据公告,2015年米思福开始扭亏为盈,营业收入从990.28万元上升至2400.02万元,净利润也从24.34万元上升至103.29万元。
6月,惠州妙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妙源生物)在新三板挂牌,2011年成立的广州科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玛)正式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数据显示,角膜缘和彗发的净利润处于持续下降阶段。马可2014年、2015年、2016年1-2月营业收入分别为2840.24万元、3493.48万元、343.36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0.32万元、183.24万元和-28.55万元。根据全国股转系统披露的挂牌信息,柯玛的主营业务主要是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股东谭广诺和董事长何志清合计占股95.00%,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对于上半年新三板的挂牌潮,一位在新三板领域做了大量研究的业内人士曾对记者分析: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行业越来越难做,公司只靠实业,发展道路会很长。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登陆新三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更快;另一方面,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会使其财务公开化,使其向规范化发展,这种趋势会使企业更受资本市场的青睐。比如,在目前的行业并购中,标准化的企业会被首先考虑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