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华润万家、联华涉足药妆 加入药妆市场“混战”

中国内地市场一直由屈臣氏主导,他们可能会发现身边有几张陌生的面孔。除了万宁,华润万家、联华超市也已经悄然涉足这一业态,药妆市场的战火已经点燃。

开始洗牌

据记者调查,最早进入内地药妆连锁业态的港资品牌屈臣氏,目前已有1000家门店。同样有港资背景的万宁药妆连锁店在内地已经达到200家,2012年计划再开60家。

同时,国内零售企业在药妆连锁业态面前也不甘落后。

去年8月,华润万家与美国零售连锁店Elvivo药妆店在Xi安正式亮相。“店内的化妆品、个人护理品、保健品、食品百货中,进口商品占比超过30%,“独家”商品占比高达45%。我们的模式偏向万宁,食品类以快消为主,没有屈臣氏那么多。”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经理姜岩说。在此之前,华润万家已经在香港开了11家药妆店。

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与另一家国产品牌日本格罗威尔集团和上海日用商贩合资成立的药品化妆品合资企业联华日用贝尔商业有限公司正在紧张筹备店面选址,开业指日可待。记者从联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联华药妆店第一家店将布局上海,利用联华现有的超转型网络资源进行扩张。

上海联华超市总经理华说:“2012年,联华日化贝尔在上海市中心开了8家店,目标营业额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00万元)。预计到2016年,将有48家店铺,营业额达到110亿日元,并计划上市。”

据调查,近三年来,我国药妆市场年增长率约为10% ~ 20%,是欧洲市场的两倍,总额已达480亿元。如果国家政策层面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我国药妆市场最终将达到1000-1500亿元的规模。

“蛋糕”不小,但有多少零售企业能真正吃到、享受到它的美味呢?

有些东西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其实国内药妆市场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在记者走访万宁这家新东安商场的一个小时内,来这里购物的顾客寥寥无几。与底层的屈臣氏相比,这里显得冷清。

据悉,万宁在香港竞争中的王牌是通过管理药品、请医生驻店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免费健康指导。但是,要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内地,就没那么容易了。在内地经营药品需要获得卫生部门的许可,但万宁作为零售企业,存在资质壁垒,在香港的优势和特色难以发挥。因此,在mainland China开设的屈臣氏和万宁药妆店,药品比例被压缩,主要是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

同样受到该政策限制的还有联华超市,该超市刚刚进入药妆市场。“我们也在考虑零售企业能否取得卫生部门的营业执照,但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消息。”联华内部人士透露。

没有执照,药妆店的另一个缺陷也随之而来,——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万宁,除了少数国外产品,大部分个人护理品牌和大卖场、超市没什么区别。虽然万宁拥有很多品牌,但是客户对万宁自有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

记者在网上查询消息得知,屈臣氏作为内地主要药妆,近年来频频传出自有品牌的负面消息。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告诉记者:“药店发展自有品牌,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突出企业自身的价格优势;但对于产品的生产,必须严把质量关,对消费者负责。”

卞姚庄店

虽然药店困难重重,但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各商家都在积极创新营销。

为了吸引消费者,华润万家药妆店提供健康保健、个人护理、护肤美容、礼品糖果等5000多种商品。还为顾客提供免费的皮肤湿度测试和血压测试项目,以增加药妆店的增值服务。

屈臣氏开始将触角伸向电子商务领域。记者了解到,屈臣氏淘宝商城旗舰店将以自有品牌为主,同时将继续加入屈臣氏实体店专属品牌,丰富产品线。虽然其产品价格会与实体店基本一致,但会根据网民不同消费特点、B2C平台促销政策、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的产品推广和促销策略。

然后万宁为了区别于屈臣氏,在广州太古汇一楼开了一家新概念店,作为万宁中国的又一个新起点。

母公司万宁牛奶集团副总经理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李国栋此前表示,万宁已经在新概念店进行了转型尝试。一方面,引进了一些香港高端专属产品,如澳洲花溪口、英国美赞臣、健康营养品专业品牌GNC、香港老字号东方红系列等。制作新品牌占比高达30%;另一方面,店铺设计和产品陈列在专柜的设置上更加突出,使其与香港的店铺保持一致。“我们希望用高端产品试水市场,如果效果达到预期,就在全国网点铺开。我们还会采用新的概念店模式进行新店和老店整改。”

洪涛说:药妆店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体验式消费。商家要做好售后服务,产品卖出去不要“变脸”。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