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到雅诗兰黛 国际美妆巨头这样打造竞争力
此前,对欧莱雅最大的收购完成于2008年。收购YSL圣罗兰品牌花了欧莱雅整整17亿美元,但这个品牌给欧莱雅带来了更可观的回报。在多份财报中,欧莱雅点名YSL对集团销售增长的贡献。
事实上,除了早期以高端品牌起家的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公司,早些年卖象牙香皂的宝洁、卖冷霜的拜尔斯道夫等巨头,都是通过收购来打造自己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欧莱雅的“终极收购”:几乎所有高端品牌都来自收购。
事实上,化妆品“一哥”欧莱雅集团几乎所有的高端品牌都来自收购。
众所周知,以染发剂起家的欧莱雅成立于1907年。公司发展初期,产品以头发为主,从染发剂到护发和喷雾产品,逐渐在国内外发展出庞大的业务。1963年,欧莱雅成功上市,为公司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然后在1964年,欧莱雅果断收购了兰蔻品牌“法国的一朵花”。兰蔻成立于1935年。欧莱雅方面表示,“兰蔻的主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网络技术人员和代言人都远超当时的欧莱雅品牌,而欧莱雅渴望进入高端化妆品市场和香水分销渠道。”同年,欧莱雅推出专业高端护发品牌Cashi。
1970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其高端路线,欧莱雅收购了碧欧泉品牌,为欧莱雅集团再添一个专业护肤品牌。然后在1985年,碧欧泉也推出男士护肤品,改善欧莱雅的产业结构。同年,随着RalphLaurenPolo的加入,欧莱雅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美国的高端化妆品和男士高端香水市场。
在美国立足之后,1989年对欧莱雅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欧莱雅收购了美国顶级护肤品牌HR海伦娜鲁宾斯坦。对于这个品牌,欧莱雅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计划将其打造为高端化妆品系的旗舰品牌。”同年,欧莱雅进一步与乔治阿玛尼签署了许可协议,允许其在化妆品和香水中推广阿玛尼的产品。
品牌范围日趋完善的欧莱雅,不断收购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如理肤泉(1989)、科颜氏(2000)、植村秀(2002)、圣罗兰(2008)、Clarify (2011)、UrbanDecay(2013)。M&A已经成为欧莱雅集团有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回过头来看,欧莱雅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与其循序渐进的收购策略密不可分。
通过M&A,欧莱雅不仅完善了产品线,还借助成熟品牌快速拓展了集团的国外市场,从而提升了集团的综合实力。
LVMH,宝洁:买高端品牌很有策略。
如果说高端品牌的收购,奢侈品巨头LVMH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LVMH集团被皮革制造商LV路易威登和葡萄酒家族酩悦轩尼诗收购合并。化妆品部成立后,LVMH收购了百年品牌娇兰、迪奥化妆品部、纪梵希化妆品部、百丽凌飞、活在梦中等正是因为有如此华丽的阵容,才能在高端百货商场与欧莱雅的集团军抗衡。
日化“一哥”宝洁以卖象牙皂起家,以洗发水、香皂、洗衣粉为主营业务。早年,宝洁机智地看到了高端市场的巨大潜力,果断收购了SKII,并将其培育成“十亿美元俱乐部”的优质品牌。
SKII在日本曾经是一个很小的化妆品品牌,在80年代末被美国公司Misi Buddha收购。随着1991年米思佛被宝洁收购,SKII正式并入宝洁。神秘佛的命运显然没有买牌子幸运。因为彩妆市场难做,P&G在前年推出的“瘦身”战略中,将神秘佛牌打包卖给了黄凤英。而SKII这种“摇钱树”太急于坚持了,从中国市场来看,其营销力度比玉兰油这种有下滑趋势的大众护肤品要好。
还有一个小众但非常高端的品牌,LaPrairie Leibni。这个源自瑞士的贵族品牌,1991年被德国百年日化公司BDF收购,该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冷霜的创始人妮维雅的母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持LaPrairie Leibnie的高端调性,拜尔斯道夫一直以独立公司的形式运营,似乎并不想与大众品牌和公司LOGO有太多的瓜葛。例如,在中国市场,拜尔斯道夫在上海的分公司主要负责妮维雅、舒蕾、梅涛和Uceline等热门品牌的运营。
资生堂和雅诗兰黛:原品牌打基础,跨界收购不能停。
就连成立于1872年的资生堂集团也喜欢玩收购。众所周知,资生堂是以药店起家的。目前除了原有的高端资生堂品牌外,还拥有CPB Skin Key、IPSA Infu Yarn等顶级品牌。近两年,资生堂开启收购模式,先后拿下美国品牌bareminerals、法国彩妆NARS、高级彩妆品牌LauraMercier、奢侈抗衰老护肤品牌RVive、香水品牌卢丹的等等。看来大家都看到了高端化妆品的市场潜力。
雅诗兰黛集团也是从最初的高端品牌雅诗兰黛起家的。作为一个家族集团,雅诗兰黛后来收购了倩碧品牌,创立了倩碧实验室,成立了Origin公司,不断强化自己高端化妆品公司的地位。引进高端化妆品和洗护用品品牌M.A.C、博比布朗、Aveda、Stila等。也成为了雅诗兰黛集团发展史上的重要推进器。
相对来说,韩国的爱茉莉太平洋和LG Lifehealth多以原创品牌为主,比如热雪花秀和Houhou。但在海外市场开拓的方式上,这两家公司也是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或工厂来快速发展。爱茉莉太平洋曾表示“通过收购Faberge工厂,成功登陆时尚之都巴黎”。2012年,LG LifeHealth通过收购日本化妆品品牌银座蒂芙尼和保健食品品牌Everlife开拓日本市场。
如果M&A是成为国际企业集团的重要裂变途径,那么致力于国际化的中国化妆品公司是否看到了下一个崛起的机会?